华理科高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确保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规定要求,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的通知》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的通知》的要求,积极贯彻健康第一,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推进我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学生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扎实、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小组
组长:乔长虹
副组长:顾鸿渊
组员:陈宇忠、沈爱明、陈秋波、王怡、体育组成员、各年级年级组长、班主任
场馆管理:周熠,孙志平,程银凤,俞昭彬,刘双
设备维修保障:齐安龙,王学海
安保安全:许君华
医疗保障:倪怡菁
突发事件车辆保障:许君华、王怡
三、实施目标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的宣传,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课间、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班团队活动、家校协同联动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家长和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2.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
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
3.保证体育活动时间。
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制定校外锻炼菜单,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有锻炼内容、锻炼强度和时长等方面的要求。学校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
4.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2—3项运动技能。建立班队、校队制度,建立校内多级运动团队建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参加足球、篮球、乒羽等项目的训练。组织开展“校园田径运动会”“体育节”等多种形式的大型活动,构建完善的“校内竞赛—校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体育竞赛体系。加强体育教研部门定期进行集中备课和集体研学。落实对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的指导要贯穿课程的整个过程。
5.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
高度重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建立日常参与、体育锻炼和竞赛、健康知识、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体育竞赛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因病或其他不可抗因素不能参加体育竞赛的,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进行评价。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严格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完善中小学生视力、睡眠状况监测机制。
6.做好体质健康监测。
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对体质健康管理内容定期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完善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认真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和抽测复核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真实、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相应的体质健康提升计划。
7.健全责任机制。
将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康促进负责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8.强化督导检查。
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作为教师督导评估内容,将学生体质管理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经常性督导评估。督导评估结果要作为考核学校相关负责人的重要依据。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及时改进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科学管理。
四、实施工作重点
1.加强课程实施力度、保障活动时间
根据本市中小学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严格实行“三课两操两活动”,保障落实各个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时(专项课)、2节体育活动课时,每天安排早操一次、眼保健操2遍,落实在每天30分钟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若出现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雨天室外广播操不能实行的时候采用室内自编室内操,体育课雨天以体育馆为地点,开展小型多样化的身体锻炼项目教学,丰富和创新雨天及特殊极端天气的体育课内容,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午和放学时段有教师指导的开展学生体段活动,让更广泛学生参与到锻炼和体育活动中去。落实学生家庭体育作业推进,家校共同推进学生校内校外体育锻炼一小时工作。
3.完善体育学科三类课程建设,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上台阶
在学校教学部门的有效管理下,落实体育学科专项化课改实施,加强课程执行力,研究课、拓展课、社团建设开设规范。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形成具有华理科高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最大限度让学生有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亮相机会,成就学生精彩,发挥学校体育工作效能。
基础型课程:体育专项化课程
兴趣拓展类:健美操队(高二年级,社团)、篮球队(高二年级,社团)、羽毛球社团、乒乓球社团、足球社团
活动类课程:运动会、体育节、专项比赛、冬锻
特长生培养:体育高考训练
体育竞赛类:区运会、分龄赛、阳光体育大联赛、健美操大
赛等
4.丰富体育锻炼多样性、合理安排学生锻炼时间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健康发展的新要求,在保证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课合理运动负荷的基础上,增加课程和活动内容的选择性、趣味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每个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2--3项体育锻炼技能。在课程内容和活动内容上挖掘教师能力,开设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体育运动队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每年举行1次学校运动会,每年举行体育节节一次,以及其他小型年级组比赛和个人能力赛等等,项目多样性保障学生能找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参加,提高学生参与率,激发锻炼热情,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终生体育意识。
五、具体活动安排
第一学期(9月---12月)
1.9月校园运动会
2.9月校广播操比赛
3.10月校羽毛球比赛
4.10月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5.10月区健美操比赛
6.11月乒乓球专项比赛
7.12月冬季长跑活动
8.12月冬锻五项比赛
9.12月跳踢比赛
10.12月区中学生踢跳比赛
第二学期(1月---7月)
11.1---2月冬季长跑活动系列活动
12.3月—4月校园体育节
13.5—7月,中学生篮球赛、足球赛。
14.8月线上亲自运动会
六、实施监督保障
1.学校要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人员,明确有关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学校将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对教师目标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随意停课、让课、占课、影响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老师,将追究其责任。
3.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
4.按规定配足配齐体育器材。充分利用场地器材,提高使用效率,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5.建立医疗、紧急预案机制,实行首遇责任制,全员保障学生锻炼安全。
6.严格考核评比,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情况纳入学生体育课程、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把班级组织体育活动作为班主任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把上好体育课,指导学生科学锻炼作为体育教师工作实绩的重要方向纳入考核。以此推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有效开展、深入发展,务实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实效。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