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继续开发和完善特色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深入挖掘“柠檬课堂”内涵,关注学生需求,发展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素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数智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建设未来学校而努力。
工作目标
1.以“数智空间”为平台,开展数智课堂教学,通过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益。
2.以“数智空间”为平台,完善数字化校本课程,以“高考改革”为精神,做好精细化管理,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实用性。
3.以“四维评价”为依据,探索评价的科学性,为学生生涯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4.以“未来学校”为标准,发挥学科工作室作用,进一步树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数智化教学能力,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工作内容
数字化教学是学校的特色工作,本学期将继续完善检查监督机制,例会研讨制度,培训交流制度和激励奖惩制度。
1、数智教学
教研组层面
树立校长开学典礼讲话“教与学课堂变革是核心”的理念。未来课堂的教学活动从讲授转变为学习组织和学习促进,教师角色从权威和管理者转变为辅导者、组织者、陪伴者。每位教师本学期利用数智空间在教研组内至少开设一节数智研讨课,教研组确定开课主题,备课组对组内课先进行打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全组教师一起观摩、评课。在此基础上每个教研组推荐一节校级研讨课在第13周数智教学周上展示。
项目组层面
主要由高一年级的拓展课教师为项目组成员,周二上午第二节,开设六门虚拟课程:物理(王美),化学(闫雅倩),生命科学(任志红)、政治(薛福荣),历史(唐晓奇),地理(刘丽杰)。为有加三意向的学生提供课程资源,和学习指导。课程内容围绕重点知识解析、知识拓展、典型例题、同步练习,课程资源以图片、微视频、视频、在线测试等形式呈现,一部分学生利用自主拓展课时间选择学习,一部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将现实与虚拟的学习环境、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在落实重点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适当拓展,为等级考奠定基础。
项目组教师是数智教学研究的主体,需要经常沟通,互相学习。第8周举行项目组研讨会,主题为学科拓展虚拟课程建设。
校级层面
继续以往做法,教研组推荐在数智教学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教师在第13周开设校级展示课。作为区级电子书包高中共同体的牵头学校,校级活动也同时向共同体展示。
学科 |
信息 |
数学 |
物理 |
英语 |
生化 |
语文 |
政治 |
史地 |
教师 |
赵颖 |
刘凤玲 |
殷国平 |
李雪 |
俞兰 |
王艺睿 |
薛福荣 |
唐晓奇 |
2、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
(1)自适应测试
加三学科每周发布一套自适应测试题,因外网不能使用,年级组利用午休时间,组织学生在线测试,命题、测试、数据分析、讲评,形成常态,改变以往重视出题、轻视数据结果,没有好好利用的情况,教研组、年级组要形成机制,及时查漏补缺及时召开分析会。附测试命题安排
(2)维基百科词条
“课程体系构建是根本”。通过多年建设,维基百科的校本数字课程已经比较完善,本学期的工作是精益求精,本着共建、共享、共治的原则,各学科在使用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补充,发挥好校本课程适合学生的最大优势,满足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3、四维评价
树立“数字四维评价是保障”的理念,做好实时记录、分析和反馈。
(1)利用数智平台的组卷、阅卷功能,月考、期中考试都在网上完成。
(2)根据四维评价中的学业评价数据,继续探索数据挖掘,关注评价中的多类证据应用,强化增值评价,初步形成基于评价体系和实证数据的反馈、指导与干预机制。
4、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做好教师发展工作,为学校转型做好准备。
(1)深入推进学科工作室建设。
未来学校,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本学期是学科工作室开展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教导处将指导和督促各工作室的开展活动,教与学课堂变革是核心,深挖数字化教学和课程内涵建设,探索未来学校的课堂形式是主要研究方向。
(2)教师培训
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将围绕学校向华理附属科技高中转型开展。学校将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开设系列讲座,包括新的观点、理念的学习、技术培训,在学习提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