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日,在结束了为期一周之余的线上教学评比活动以后,语文组全体老师就王丽娜、李星霖、董丹、夏敏、黄冬等5位青年教师的线上教学评比课,商议了评课研讨的方式,为了提高研讨的成效,最后决定通过微信群以文字研讨的形式进行点评,大家的评课积极踊跃,而且落到实处,为参赛教师后续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案例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而且这种留下文字的研讨方式较传统的口头交流,更有优势之处在于全组老师均可以对别人的点评加以研读、细品,而不仅仅只是说过、听过。
老师们的点评如下:
一、王艳红老师的点评
此次在线上的教学评比,有两堂课印象深刻。相会云中,诗情画意。
李星霖老师的《说“木”叶》,选题较难。这篇文章是林庚大师写的,当时我是在学习黄庭坚《登快阁》时搜索到的资料,因诗中有两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的意象在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最为著名。但林庚大师写的这篇文章我当时感觉专业、枯燥,也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因此遗憾地舍文而罢。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很大启发:她让学生梳理诗句,列出几个不同的意象“木叶”“落叶”等进行比较,区别内涵,里面蕴含的作者情感。加上老师悦耳的声音,使整节课富有诗意。
黄冬的这节课同样也富有诗意,他的选题是关于武汉的诗题,切合当代的主题。首先他先从武汉的地理位置和构成讲起,补充了地理和历史知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接下来以诗词鉴赏的形式赏析关于武汉的诗歌,题型多样,又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学习。两个环节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技巧性,加上老师的娓娓道来,这节课让学生富有诗意地在云端上漫步。
长江后浪推前浪,年轻人有许多值得老教师学习的地方,听课也是学习他们的过程。
二、夏敏老师的点评
董丹老师课前连麦学生读课文,并配乐,既充分利用了课前时间,又对直播设备进行了测试,同时这篇课文理解有难度,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十分必要。利用一起作业平台,表扬一些作业整理好的。其次,董丹老师声音表情很美,语速恰好,听课很舒服。接着,课堂测试,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及时讲评,很有针对性。课文梳理细致。
李星霖老师充分利用聊天区以及连麦,与学生互动。课堂提出“在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这些意象,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各蕴含着怎样的意味?”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具有启发性。一份同学的作业图解很赞,如果一开始呈现,可能效果更好。李星霖老师的教学用语很有现代感,声音和表情都很棒,听着很舒服。
王丽娜老师对标题解读让我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标题解读关注了语法知识,引导学生层次分明地解读标题,并借助标题加以有意识地思考,另外使用了白板进行板书,很赞。
黄冬老师教学很亲切,课堂很生动。地理知识丰富,讲解透彻,很喜欢听黄老师讲历史地理知识。此次选题恰大好处地借助疫情谈武汉相关诗词,饶有趣味。
三、何剑老师的点评
王丽娜和李星霖两位老师分别选择了新教材第三单元的两篇课文参加比赛。这个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单元主题是“探索与创新”。两篇文章有同性也有特色,两位老师也有共同的优点和各自的特色。
首先她们都对教材做了深入而准确地研究,抓住了各自文章的特色确定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建筑学论文,王丽娜老师把说明方法作为一个教学重点,但她并不止于方法的教学,文章后半部分的思考探究将阅读的触角从科学家的专业精神延伸到科学家的文化使命上,又在结尾的“文化之殇”补充了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古城墙而作的努力,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情怀。《说“木叶”》是一篇文学论文,文章分析细密,举证丰富,李星霖老师带着学生条分缕析,从辨析“木叶”的概念,到梳理文章结构,到鉴赏重要语句的含义,带领学生逐步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比较深奥难懂的文艺学概念,最后“学以致用”环节还让学生自己尝试梳理古诗中的柳的意象的暗示性,整节课充满诗情画意。
其次她们都设计了符合网络教学的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有效。王丽娜老师将文章前面的说明部分设计成阅读理解的选择题,课堂上先检测,看看学生自学掌握的情况如何,再根据学情在后面的讲解中有的放矢地强调或快进。李星霖老师也在梳理结构环节,让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学生果然有令人惊叹的表现。
其三她们也有各自的特色。王丽娜老师快人快语,整节课节奏明快,重点突出,解析能力很强,和文章的理性思维相得益彰。李星霖老师曼声细语,娓娓道来,在品读诗句中涵咏诗味,不露痕迹地诠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我认为这两节课都是网络环境下,符合新教材要求的优质课。
四、黄冬老师的点评
李星霖老师的这堂课,《说“木叶”》这一文本其实具有相当大的教学难度。因为这是楚辞学者林庚先生的文学随笔,而楚辞的难度大家都是知道的。李星霖老师这堂课做得特别好的是引导学生做活动,而且她每一次启发学生都没有离开课文,永远回到课文上,回到文章本身,所以是典型的语文课,不是理论课;是高中语文课,不是高校课。北师大的王宁教授说:“以学生为主,并不是在课堂上老师说多少话,学生说多少话,老师说的话比学生多也未必是以教师为主,重要的问题就是课上学生能分析到哪儿,教师指导就到哪儿。”本来这课的内容如果拿到大学的讲坛上去讲,是很深的,但李星霖老师把握住了,将目标的上盖定在了意象上,不往超出学情水平的地方走,这就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这才是真正地从学生出发。
董丹老师执教的欧阳修的《秋声赋》,用优美的语调让学生领会了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到了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董丹老师在任务设置上下了很深的功夫。首先是对任务内容做了分辨。董丹老师把各种各样的悲秋文字作为任务交给学生的时候,并不是直接让学生来鉴赏的。因为这些文字的作用即使是同样的,但是学生每个人的体会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董丹老师事前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分辨的工作,一层一层分得特别清楚,然后才是鉴赏。鉴赏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但是是需要老师先通过分辨来引导出来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深入探究欧阳修比其他的文人写“悲秋”更有哪些深层的思考和突破。这应该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五、余淑琴老师的点评
王丽娜老师讲授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李星霖老师讲授的《说“木叶”》都选自第三单元,介绍的是人文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发现,属于知识性读物。两位老师在授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教材处理既体现新课标和新教材要求,又立足学情,教学内容紧扣单元学习任务,充分利用“概念”这一思维工具组织教学活动,将新教材的两条线——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和交流”和单元人文主题“科学精神”切实落实到教学环节中。
在直播课堂上,王丽娜老师抓住“文法”“词汇”“可译性”等语言学概念与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梳理结构,把握逻辑顺序,辨析说明方法,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同时由梁思成其人及经历引发学生对于“文化之殇”的思索,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线上互动井然有序。李星霖老师首先结合文中引用诗句,引导学生品鉴“木叶”“树叶”“落叶”“落木”几个诗歌意象概念,然后逐层深入,由“木”的艺术特征导向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导图绘制和解说让人惊叹,最后的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董丹老师的点评
夏敏老师选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样一篇传统的也是很经典的文言篇目。通过一起中学在线平台里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这样一篇传统课文翻出新意!通过独立分析错题,增强了学生对文言字词和句式的巩固,通过展示品读佳作,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文学作品遣词造句表达的微妙,通过连麦聊天区等功能,增强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课堂的兴趣!整节课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带领学生进一步提升语言感受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不仅仅局限于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情节本身和蔺相如智勇双全这一标签化的形象特点!
黄冬老师的这节课课题就比较新颖,与武汉有关的诗词。通过诵读与比较,了解了不同作者笔下的武汉诗词的风格与表现手法的异同教师选取了唐宋诗词中代表优秀传统美德,同时又有武汉相关的诗词,通过比较这些诗词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同学们对优秀的文人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武汉这座传承光辉历史英雄辈出的城市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非常具有时代感!
七、王丽娜老师的点评
夏敏老师的课脚踏实地,百家故事“命子迁”的介绍,拓展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立体把握;错题分析,字词讲解,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字词理解的知识基础;教师示范品读,明确学生紧扣词句,立足文本,前后关联赏析词句的方向。连麦投票分享等互动环节综合运用,不失为云端好课;
黄冬老师儒雅沉稳,颇有新意地从疫情背景出发,挖掘分析与武汉有关的诗词,在课前拓展介绍了武汉的风土人情,让学生产生“学”之兴趣,课上着重从内容理解和手法鉴赏的角度分析比较诗词,在诗词分析中又联系面对灾难时应有的品质精神,落实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立意高远!
八、李星霖老师的点评
夏敏老师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是一堂有深度的课。这堂课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测试反馈为主,夏老师对于反馈做了很细致的分析,将典型问题列出,通过与学生连麦等方式,再次强化文言知识。之后,之后再从教师示范,给学生分析如何品读句子。最后的思维提升,激发了学生对于课文的更深层的理解,免于标签化形象认知。
黄冬老师的这堂课十分新颖,选取了与当下疫情相关的武汉诗词作为课题,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在诗歌讲解的过程中,展现了黄冬老师深厚的文学专业基础,而且对于历史地理的讲解也十分的有趣,同时也有效地落实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最重要的是黄老师在这堂课里面还落实了生命教育,是一堂有高度的课。
九、高菊香老师的点评
华师大版高二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传统美德”,夏敏老师和黄冬老师分别选择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相关主题的诗歌拓展来实施教学,两位老师的教学有诸多共性之处。
首先,两位老师均能着眼于单元目标来实施教学,不仅较为有效地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潜移默化地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处理上,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期待。夏老师通过呈现后人对《史记》评价以及成书的背景—— “命子迁”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史记》的史学价值与地位有了高屋建瓴的认识。黄冬老师则是就当下的疫情背景,选择了若干与武汉相关的古诗词,就其文韬武略的历史人物的美德精神,满足了学生渴望深入了解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学习需求。
另外,两位老师均能充分利用连麦与聊天区、答题器等功能,注重与学生充分而有效的互动,提升了线上教学的有效性。
夏敏老师的长足之处还在于,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与问题所在实施教学。比如就同步检测的结果进行数据反馈,然后就典型错误进行分析讲解。尤其是针对学生对人物标签化分析的典型问题,通过展示教师的分析与学生的优秀作业,就紧扣词句、立足文本、前后关联等阅读方法,进行了有的放失的指导。白璧微瑕之处在于,教学节奏上有些前松后紧,在思维提升部分,需要学生斟酌辨析的环节处理得稍微仓促了些,这个部分恐怕并不能达成教师的预期目标。
黄冬老师的长足之处还在于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中能引经据典,关于武汉的历史与地理知识的补充,娓娓道来,个人的改进建议在于对某些诗词的解读,就细节之处还需要反复推敲。
最后,高菊香老师对大家积极参与评课活动表示了感谢,希望参赛教师能从老师们的点评中获得更多的教学自信,也能不断反思不足,从而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