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校园 > 思想教育深入 师生素质提升 > 师德建设 > 正文
我心目中的于漪老师—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02-20    作者:华理科高-工会   

徐珊

【导语】

我是一名普通的在职数学教师,在我到上海工作的时候,于漪老师早已退休。因为任教学科不同,我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于漪老师,更没有任何交往。然而,于漪老师于我却并不是一个陌生人。在很多时候,我都能听到她的名字和故事。这篇文章写了我和于漪老师的点点滴滴,这些点滴于漪老师从来都不知道,但是却真实地发生在我的身边。

最早听到于漪的事迹还是在2003年的一次教师培训上,那时我刚到上海工作不久,还处在对新环境的熟悉之中,其时心里是有些困惑的: 于漪老师是谁?为什么一个语文老师的事迹在数学老师群体中也能耳熟能详?培训结束后,我查阅了资料,知道了于漪是一个语文特级老师,曾任教于上海杨浦高级中学,据说书教的特别棒。因为那时候于漪老师已经退休了,而我是个数学教师,总感觉自己距离她很远,也就很少去特别留意她的消息了。

然而于漪老师的消息还是会时不时传到我的耳朵里来。办公室的语文老师要去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知道有于漪老师参加并做报告,就会很开心,也一定会早点儿出发,因为“于漪老师的报告都是满满的干货呢”,他们如是说。活动后的第二天里,办公室里语文老师们也会有热烈的 “无组织的恳谈会”,就于漪的报告谈感想,谈体会,他们太激动了,说着说着声音就会大起来,表现得像追星的狂热粉,那时我们其他学科的任教老师会一边玩笑着抱怨耳朵备受“摧残”,也会在心里暗自佩服,于漪真是个了不起的老师。

曾经和一个语文老师结伴回家,这个年轻的语文老师是于漪老师的“铁忠粉”,我很好奇她为什么会“粉”一位年长她六十多岁的老人?就问了她,她说,“于老师的课上得特别好,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我没有现场听过于老师的课,但是于漪老师的录像课我听过很多节,有些课还会反复听,每听一遍都会有不同感受,越听越觉得于老师的课讲得棒!”她停顿了下,又说“于老师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在为语文教学改革出谋划策,我参加活动既想听到她的报告,又很心疼她,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再努力些,让于老师放心,不要这么辛苦就好了”。那一刻,我明白她是真得爱于漪老师,能赢得一个陌生的年轻语文老师如此爱戴,我心想,当老师做到这个份上,这辈子也算是值了。

201812月,我听闻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漪老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20199月,我又听闻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我心生感慨:果然如此,理应如此。

2020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假期,我一边因为疫情而心生波动,为纷至沓来的各类消息忧虑、感动,另一方面因为居家不能外出,少了很多应酬,有了一个好好读书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地读了有关于漪老师的相关报道和文献资料,愈发佩服起这个外表瘦弱,却散发着无穷魅力的老人。

于漪老师是一个富有激情,对自己有极高要求的人。她说“我有两把“‘尺’ ,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正是这种对自我的极高要求,使得于漪老师在任教8年历史,应学校需要转岗语文教学时,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从语文、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甚至哲学、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都一一学习,天天明灯伴夜到三更,奠定了自己作为师者的基础。去年我参加上海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组织的教学活动,有幸听到了上海另外一位名师顾泠元老师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回顾了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研究----追寻“名师成长轨迹”。顾老师谈起他采访过于漪老师时,于漪老师所说的话,我每节课备3次,一备教材,二备学生,三备课堂。备教材又要经过三个环节,第一步不看任何教学参考资料,依据教材,根据自己的思考撰写教学设计;第二步,看参考资料以及他人的教学设计,思考他人哪些环节的设计是自己没有想到的,有什么优点?是否值得借鉴,避免闭门造车。第三步,思考自己的哪些设计是别人没有的,价值如何,是否值得坚持? 上课后,还要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调整,并进行修改,防止缺乏创新意识。于漪曾经这样说:“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顾老师的叙述我使我震惊,仅是备教材就有3步,这要多大的工作量,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顾老师还展示了于漪老师对同一篇课文的多个不同时期的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设计都不同,特别有些设计是详案,把每句话都写了下来,字字句句都包含着于老师对教学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和敢于创新的激情。我记得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每个名师都有自己成长的独特历程,他们的经历和教学风格或许并不能复制,但是他们对自己极高的要求,永不停止的前进的脚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于漪老师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于漪老师是一个睿智且具有敏锐的前瞻性的人。我在阅读于漪老师的相关文献时,其中写到于漪老师的教学风格体现了“思想性,重学性,情趣性,智能性,文学性,整体性”。即使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也为于漪老师具有前瞻性的教学风格所敬服,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早在多年前提出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科教学和思想教育要合二为一;要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我们2016年提出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谋而合,与我们目前数学学科强调从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的做法更是一致。这是一个何其睿智的老人,她早早就预见了我们教育的未来,并以身践行。

于漪老师是一个心怀家国,品格高尚的人。于漪老师说“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又说“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这震耳发聩的话反映的正是于漪老师的家国情怀。“你既然选择了当教师,你就选择了高尚,你就必须用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谆谆教导是于漪老师对我们教师的深切期望,更是她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的语录,也是她毕生的追求,何其平凡的文字,何其伟大的情操!

掩卷常思,于漪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于漪老师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她的课堂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她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她的话语和人格魅力引领者无数人前行,她以毕生努力向世间证明了为师者的伟大,她无愧于“人民教育家”的光荣称号。

我为自己从事着和于漪老师相同的职业自豪,虽只能望其项背,但我会和很多老师一样,会把于漪老师作为我人生中永远的导航灯。

向于漪老师致敬,向于漪老师学习。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