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 > 正文
探讨:整本书思辨读写教学的三组关系之一
发布日期:2021-12-15    作者:华理科高-语言文字工作组   

作者:余党绪

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在教学中有三组关系必须统筹兼顾。


教学任务: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转化性表达


在教学任务上,要处理好阅读、思考与表达的关系。在我的实践中,我用“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与“转化性表达”三个词,来概括整本书阅读的三个任务。


第一,原生态阅读。温儒敏先生一直倡导自由阅读,他用“连滚带爬”来描摹这种状态。“连滚带爬”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得开心,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二是不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不刻意追求主旨的把握,也不理会别人的阅读感受,借用陶渊明的话,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一种原生态的阅读,体验的是原初的、新鲜的阅读感受。无论这种感受多么粗浅、多么偏颇,甚至是误解,它都是弥足珍贵的。思辨性阅读必须超越感性,但是又必须基于这种感性。


这正是思辨性阅读的辩证法。


在信息传播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被隔绝在信息的海洋之外。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学生往往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相关信息,特别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种广泛传播的作品,早已融入汉语的语汇体系之中,大量相关的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了学生的某些“成见”;同时,影视、游戏、绘本等不同形态的媒介传播,也会造成学生的某些“先见”。这些成见或先见,一方面有助于经典名著的传播,但也常常成为横亘在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障碍。譬如“刘备摔阿斗”这个歇后语,就预设了对刘备的贬斥态度—刘备是个心机很深的伪君子。再如影视剧,经过了编导的二度加工之后,无论是其宣扬的价值观,还是具体情节和人物,与原著都产生了一些差距。譬如本书列数的《水浒传》的很多“硬伤”,在几个版本的电视剧中,都难觅踪影。李逵吃李鬼、宋江凌迟黄文炳……这些血淋淋的细节原本就不适合以影视的方式呈现;更重要的是,编导们要塑造一群“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侠义英雄,怎么会去渲染他们杀人越货吃人肉的罪恶呢?这些改编作品,往往会妨碍我们对原著的理解与评价。


所谓原生态阅读,也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将书完整地读一遍。这对于后续的思辨读写教学是无比重要的。结合温先生“连滚带爬”的说法,原生态阅读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尽可能抛却先见或成见,以赤子之心,面对作品。无论以前读没读过,了解多少,都要追求初读的心态,寻找阅读的那种“初感”。二是完整地阅读,整体感知与把握。从头到尾,不胶着于某些字句,连滚带爬地把书完整“啃一遍”。三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读完。再好的书,断断续续、三心二意地读上几年,读到最后,或许就成清汤寡水了。零散的、碎片的阅读,难以养成连续的思绪,难以进入文本的氛围;而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段,让大量的信息连续地、密集地冲击学生,有助于学生找到那个“阅读初感”。当然,这里的“集中”是相对而言的。对于《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制,一口气读完是不大可能的。


既然是阅读初感,这个感觉就未必准确、未必合理。但无论它多么粗浅,有多少偏颇,它都是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基于这种真实感受的自我反思,才能促成真正的思想革新与思维重组;教师基于这种真实的感受而开展教学,才能产生真正的教学效益。


第二,批判性思考。如果是为了消遣、娱乐,那么,连滚带爬就是理想的阅读境界了。但若要让一本书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那就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本书所倡导的阅读理念,所涉及的“三题定位,思辨读写”,无非就是为批判性思考创造条件,创造机会。


第三,转化性表达。即尝试着将阅读所得转化为表达资源,读以致用,让“用”反作用于“读”。此处的“用”不局限于写作,说话、交际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都在范围之内。


原生态阅读、批判性思考与转化性表达,三者是有机关联的。我用三句话来对应它的内涵:连滚带爬地读,绞尽脑汁地想,挖空心思地用。


2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