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 > 正文
詹丹:材料作文“三步”曲——谈202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写作题材料
发布日期:2022-12-15    作者:华理科高   

材料作文“三步”曲——谈202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写作题材料

詹丹


针对2022年写作题材料,我想先分为层次分析和概念辨析两步,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第三步,展开写作思路的简单讨论。

一、层次分析

这里用表格形式对这材料做层次分析,然后说明我这样划分的理由。其实这是一种套路分析,可以适用许多材料写作。

把这则材料与2021年的上海高考写作材料比较看,内容先不去管(当然,抽象一点说,时间的沉淀也可以理解为是从小时候长大后的一种联系),就是把事实和态度,作了明显切割。我们看2021年的材料: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里,开头直接用“有人说”来引出事实,这样主观性就大大强化了,而2022年的材料则不然。开头以陈述事实的口吻出现,那种貌似的客观性,似乎已经不容怀疑。接下来,主要是对于这样的事实采取怎样一种态度的区别,此所谓对此

“对此”所处的位置,是紧接着事实陈述的后面,而不是“有人”的后面,并且在概述了“有人”的两种态度后,没有用句号隔断,却是用逗号把写作者“你”的思考引出来。这样,“你”和“有人”,其实是处在一种并列的位置,是同样地来面对事实,来“对此”的。

由于“你有怎样的思考”是以逗号与“有人”并列的,并以问号隔断了。这样从语气看,“请写一篇文章”云云,是命题者直接对“你”发出要求,让“你”写”,让“你”谈,于是,“你的认识”成为这则材料最上位的层次,似乎是可以把前面的一切内容都涵盖进去。换言之,在明示的对事实的“对此”态度后,还有一个暗示的对整体意义写作对象认识的“对此”。

由于不论是命题者给出的事实,以及“有人”的态度,其实都是作为一种文字方式的呈现,这种呈现本身,包括陈述事实的措辞,都具有无法回避的人的主观性。

所以,所谓的事实本身,也是有人在文字内部(如“小时候人们”)以及文字外部(隐含的命题者)存在,这样,事实呈现本身,就有态度和倾向蕴含其间(比如“喜欢”“看重”),包括以“小时候”和“长大后”对举(本来,把“人们”提到最前面,表述更顺,但移到后面,就凸显了“小时候”与“长大后”的对比关系),隐含着命题者的主观态度。

于是,把命题者的事实和态度陈述的话语作为分析对象,成了上位的事实分析。据此,无论对事实还是态度,都至少可以分出两级层次。厘清了材料关系,就要对材料涉及的概念,加以澄清。

二、概念澄清

这里只说我本人的思考和认识。

面对这则材料写文章,可以说容易,也可以说难。

说容易,是因为最关键的第一组两个概念,“发问”和“结论”,似乎形成了一种对照乃至对立关系。而当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问题意识,强调所谓的“世纪之问”“钱学森之问”等氛围,让我们觉得都有满嘴的话要说。但仔细一想,真要从对照关系来展开讨论,似乎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

因为提问本身就蕴涵对结论的重视,几乎很少有单单为提问而提问的小孩子,而结论又总是开始于发问。所以有老师就发问说,题目是否想表达:人们成年后往往只接受现成观点,而不再主动提出问题?

也有老师发问说(注意,他们也都开始于发问):成年人是“没有”问题了吗?成年人是”看重”结论?也许成年人也喜欢发问,只是觉得问也没用,甚至在许多环境中,不允许问,只允许接受结论,或者自身也有发问的种种顾忌,就像不愿意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成年人那样,只有小孩子无所顾忌的问了,所以才给人留下了小时候喜欢发问的感觉。

这就带来第二组两个概念的辨析,“喜欢”和“看重”。

郭长江老师在命题公布后,结合他主办的几次讲座,就讲座时围绕着“发问”和“结论”,对学生“喜欢”“看重”的习惯性举动发表了他的观察。

一般而言,小学生喜欢当场发问,他们固然求结论,也追求一种现场的表现欲,有点人来疯,而初中生特别是高中生,更愿意在讲座结束后向讲演人个别提问,更注意发问的私密性,这种差异,是不是也是造成小孩子喜欢发问和大人看重结论的差异性态度?而根据我的理解,小孩子问得多,兴趣却转移得快,不像成人,发问后,会锲而不舍求结论,是不是也容易给人小时候喜欢发问,长大了看重结论的印象?

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因为“喜欢”和“看重”都是内在于人的一种态度,这样,从内在态度外显给别人而形成一种客观判断,其间就有诸多的制约因素,或者说,也许我们思考的未必就是小时候喜欢,而是显得喜欢了;长大后也未必是看重,而是显得看重了。从内在到外显,这才是需要我们着力思考的空白地带,也有可能是我们思考的盲点。

还有,第三组的“小时候”和“长大后”,开个玩笑说,这就是2021年的时间的积淀吗?这是在说明,小孩子的提问没有经过时间的积淀,未必都有价值,也未必都能有结论。而长大后,才会专注于发问有结论的内容,此所谓看重结论么?

其实,这里关键是,小时候和长大后,是不是指同一批对象的历时转化,还是指共时的对照,比如儿童与成人的对照?如果专注于历时,那么是不是可以引出乃至替换成“过程”与“结果”的一组概念?然后提出“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的立意。有老师就这么提出来了,也有老师认为是偏题。但真需要把“过程”和“结果”用来对应“发问”和“结论”,就需要在“过程”与“发问”,“结果”与“结论“间作许多辨析,但也只能作为思考的支架而不是观点,如此而已。

说到过程,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把事实部分涉及的概念拆解出三组,其实只是思考的过程,是这思考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如同发问不是过程全部而只是一个起点。推进这个过程,是需要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中,并且进一步,把材料的整体放回到生活的具体中来思考,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四组有关对事实态度的概念:“担忧”与“正常”。值得注意的这两种态度,也是以一组内化的心态来呈现的,是“感到担忧”和“觉得正常”而不是侧重外显的“表示”。这里虽涉及人的心态,但不是要辨析有人面对事实的多愁善感而有人则顺其自然,重点不是要进行心态的分析。而是要在“感到担忧”与“觉得正常”中,引出对事实的现实性与合理性或者说实然和应然的思考。

最后就来到了“思考”与“认识”。如层次分析所示,“你”定位在二级态度中,把“有人”和你并列,“你”直接面对事实加以论述,仅仅把“感到担忧”“觉得正常”作为一种参考,还是定位在一级态度上,也把他们的态度一起纳入到“你”的论述中?这应该根据各人的思考能力来决定。至少我认为,展开论述中,不必太在意“有人”的感觉,也可以。

三、思路展开

首先是面向材料的思考,对材料涉及的概念以及内在关系,要有精准把握。如果初步的判断是,在貌似对立的关系中,有关事实的基本概念的表述难以形成一种对立,而命题意图中又提供了从对立关系入手辩证思考的可能,怎么办?

那就退到态度层面来分析。

比如有网民认为,“喜欢发问和注重结果,逻辑上并不矛盾,只是面对问题的不同角度。那么担忧何来?又有什么不正常?”是的,如果你认为这不应该担忧,也没有不正常,那就是正常。而正常,正是材料给出的“有人”的一种态度。这样,有关事实的讨论,就可以转化成话语方式的讨论。

而从正常态度入手,就像余党绪老师给出的解释,喜欢发问和看重理性,不过是人成长阶段从天性趋于理性化的体现。本身不应成为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除非让“看重”滑向“只重”,才成了问题。

当然,也有人会固守事实的矛盾对立面。这就需要在概念的阐释方面,下一番功夫,把似乎没有对立的潜在因素召唤出来,比如许佳老师就是通过她的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指的是孩子喜欢探索未知;“长大后看重结论”——指的是成人固守经验。这样的解释,题目就说得通了。立足于这个论点,不管聚焦个体,还是推及宏观,都说得通。

但还有一种更彻底的退路,就是把材料本身当作话语来分析,把所谓的客观事实仅仅当作人为话语的方式来分析。这就是我以前说过的,如果你确实认为表述有问题,那么对材料本身的质疑,当然也可以。

但开展这样的思路,一定是基于你有强大的思考分析能力。这是思路的一种转换,其实这种转换,是基于对自身思维局限的反思。即,如果你觉得材料表述或者提供的事实本身有逻辑的漏洞或者世人的误解,那么这样的逻辑漏洞和误解,是不是也是跟你自身的思维方式相通的。这样,分析误解本身,其实就是在反思自身的思维局限。

其次,思路展开的另一重要方向,是对学情的分析。这不是教师为了教学的学情分析,而是为了让你的写作更有独创性、避免人云亦云的分析。“作”的本义就是从无到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作。而对选拔考来说,你也需要在立意上,有个人的见解,能够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这样,分析学情,分析别人可能的立意,就成为分析材料后不可或缺的一步。

所以,分析成长过程中,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的转化,分析个体和社会的原因,让对此的正常心态基于理性的认知(考试院的官方发布就有此立意导向);或者担忧长大后发问的减少,好奇心的丢失而大声疾呼“发问吧”(其实从材料本身未必能得出这个结论)等等,都有可能成为趋同性的立意。

那么,或者强调“小时候喜欢发问”和“长大后看重结论”或许只是一种假象,一种错觉,或者强调人类文明的延续大部分来自经验性的结论传授而不必太纠结于是否喜欢发问,就有可能给人以新意。但这种新意的获得,是在对材料和社会的深刻认知,对自身和他人思考能力把握的基础上获得的,有着多维度的制约因素。这就需要在平时的积累中才能有所提高。个中道理,就不用我赘述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