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下午第一节,书香语文工作室夏敏老师开设了一节研讨课,教学内容是《病梅馆记》,研讨的主题是:从学生的疑难之处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高菊香老师主持了评课研讨活动。夏敏老师首先阐述了设计教学的心路历程。她说第一轮教授这篇文章时,也是教得蛮“大众化”的,并不是太理想。第二轮再教这篇文章时,内心似乎不能说服自己,再这样“传授”了。于是,就想着调整一下本文的上课方式。考虑到学校一直提倡的“少教多学”、“精教善学”等柠檬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研组、备课组最近一直在强调的质疑式教学,她最终决定从学生的疑难处找到这篇文章的教学起点与教学终点。
接着,工作室的学员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俞芳老师认为,了解创作背景对于领会《病梅馆记》的写作意图十分重要,夏老师不是简单的告知“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概念,而是通过“南山案”和“徐骏案”给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这对于领会本文的抨击时弊的主旨意图和托梅议政的写作手法都十分必要!夏老师的教学的确十分用心!
黄冬老师认为,夏敏老师选择《病梅馆记》给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言文教学研讨课。《病梅馆记》作为一篇深奥的文言散文,对高一学生而言确实难以读深、读透。选择这篇课文上公开课对教师而言就是一种可贵的自我挑战。夏老师在备课中几易其稿,精心收集材料,发动学生集思广益,同时又充分发挥出自己对文本的研读优势。《病梅馆记》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化的抒情文章。夏老师紧紧抓住该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分主题探究和手法探究两个方面,集中解决学生关切的问题:如主题探究下的“为什么文人画士知道梅歪斜弯曲稀疏是美丽的,却仍要将它的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仅凭文人画士怎使整个江苏、浙江的梅都成了病态”,还有手法探究下的“作者想表达情感,为什么一直在讲‘病梅’、‘夭梅’”,都是很有价值也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通过这样的研读探究把这篇课文的特点都抓住了。借疗梅曲线救国的主旨把握住了,文本写作的主要手法也显现了。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巧妙而精心,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龚自珍。
高菊香老师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质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能力,它与思维的关系密切。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识信息的储备以及使学生学会学习。夏敏老师执教《病梅馆记》一文,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疑难之处出发,夏敏老师把学生质疑的问题,从创作背景、主题探究、手法探究等诸方面,逐一加以分类整理,并一一呈现,虽然可能会导致问题的繁杂,时间上有所延误,但是却充分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阅读需求,这样设计教学的背后是她对每一位学生学习经历的尊重。再者,夏老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多能有机嵌入教学流程,这对于一位只有三年教龄的年轻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课堂的掌控等方面都体现了较高的水平。比如,有学生提问,“作者明明是文学家,为什么说‘予本非文人画士’,”还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文人画士有这么大能耐,能使江浙之梅都成了病态”, 这个些问题的确问得都很高妙,真可谓是从无疑处生出有疑来,夏敏老师敏锐地抓住这些疑问,整合到对“文人画士”含义的理解上。最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已经从追求自身水平的展示,换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上,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发言踊跃,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成长速度非常之快!
建议之处在于,夏老师还可以充分研究一下“数智空间”平台的教学功能,比如,学生质疑的问题可以课前呈现在“讨论版”上,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把提出相似问题的学生归入一组,同学之间互相启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选择一些最典型的问题,于课堂展示,并引导学生加以深入研讨。对于《AI赋能的教学模式研究》这一课题,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做出一些实践方面的探究。
最后高菊香老师对工作室的全体老师提出了希望,希望大家对教与学的问题始终保持一种反思的状态,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找到具体可操作的路径加以解决!之前的“读写结合、比较阅读”等研讨主题,当然也是基于学生写作上无话可说、阅读缺乏敏感度等典型问题出发,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并以此为基点,设计教学活动,无疑又是一次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