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下午,闵行区智慧教育区级研讨课暨闵行区高中生物学学科“双师教学赋能课堂”主题研讨活动,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在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顺利举行。活动由华理科高的张甜老师主持,闵行区中片的教师在华理科高线下听课与讨论,同时北片和南片的教师通过扫码在线观看直播课。之后线下会场与线上听课的教师一同在“腾讯会议”集中交流与研讨。
整个活动分为5个环节,在课堂展示环节,华理科高张艳芳老师和任志红老师共同执教“可遗传的变异”复习一课。两位教师分别在不同班级上同一堂课,一位老师主讲知识点和组织学生活动,另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然后通过classin平台实现两个班级的课堂教学资源共享和实时互动,课堂形式新颖,学生课堂表现欲望有很大提高。在课堂中,两位教师通过设计“独立绘图,分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的本质,通过虚拟模型和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辨析易混淆点,直观形象。同时华理科高未来教室的多屏互动环境也为本节课增彩不少。
观课后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张艳芳老师首先就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教学分析等进行了说课,分享了对双师教学理念的理解和本校已有的双师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位教师负责知识点的梳理和讲解,另一位教师则将学生的常见问题暴露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通过两位教师的互动将两个教室的学生联系在一起,提升课堂互动和学习竞争力。同时也和老师们交流了备课过程。两位老师在一遍遍的试讲和磨课过程中,依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课堂结构,如利用课前导学案和微课帮助复习相关概念,利用学案进行材料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断探索完善演示模型等,在此过程中两位老师不仅提升了技术应用能力,也对本节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单元教学设计分享环节,任志红老师对“‘可遗传的变异’复习”这一单元的校本化教学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与分享。教研组分享环节,华理科高陈艳老师主要从成员组成、工作介绍、荣誉奖项展示了教研组的风采,虽然组内四位老师年龄相当,能力相仿,但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创新求变。教研组在张甜老师的带领下,计划引领,潜心研究,勇于突破,积极承担公开课、展示课,参与区、校项目建设。志合越山海,聚力共前行,教研组每一位老师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提升,不断成长。在主持人学习和研究分享交流环节,张甜老师分享了华理科高生物教研组建设的经验和心得,如把依托区域支持和学校特色平台聚焦信息化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作为本组教科研的重点;在双新背景下,“各自备课,集中研讨”,并固定时间保证常态化的教学研讨;平衡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时进行教研等。同时也反思了教研组在论文发表方面的欠缺,争取尽快补齐短板。
教学研讨环节,线上的教师代表张红梅老师、王英老师、赵翠玲老师、张密老师,线下的教师代表张文华老师、王莹老师以及主持人张甜老师纷纷对本节课进行点评交流。老师们认为双师课堂的的形式新颖,打破时空界限,增强了学生互动。学校先进的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互动环境。小组的座位模式以及多屏互动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主人翁的感觉,并且可以实时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公开课但是也接地气,解决了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数据分析详实,实物模型演示直观,两个教室的互动比较顺畅,整个课堂思路清晰,不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学生参与度高,重视教具的使用,用classin模拟演示直观形象,用多米诺骨牌模型的展示等信息技术使用合理有效。同时老师们对本节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设备可以的话把所有学生的声音收录进来,让学生感觉得到互动,更加有比赛和共同学习的感觉和氛围。为了更好的区分易位和基因重组的区别,在模型演示时颜色的选择上可以继续完善。基因突变模型中基因和基因之间空隙大一点,或者再加上一些不捆扎在一起的碱基,会更清楚形象等等。最后张甜老师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总结。
新颖的教学模式、结合技术的应用和模型的演示,深入的研讨、专业的点评、关键内容的分享,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研讨活动收获很大,会继续探索技术的应用以及思考双师教学更好的教学模式,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撰稿:任志红、张艳芳
摄影:陈艳、张甜、瞿凯文
审核:戴赟、张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