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 > 正文
探索:“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怎么读
发布日期:2022-03-15    作者:华理科高-语言文字工作组   
主讲:詹丹(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一、引言首先我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安排了这次讲座。我觉得这四次讲座作为一个系列,节奏特别好。第一次张庆善老师讲古抄本,多么高大上,多么高雅。第二次曹立波老师分析刘姥姥,又多么接地气。第三次李晶老师讲海外译本,又回到了高大上。我这次讲中学教育,讲整本书阅读的普及,又开始接地气了。所以这四次的设计,自带节奏。我还想到林黛玉在第八回中和薛宝钗说的那段话,也不是太热闹,也不是太冷清,大家要这样错开着来。那么,这次讲座的系列,就是高雅和通俗错开了安排的,这么好的节奏感,得感谢安排的老师。其次,我今天讲的是教育篇,主要定位在中学的教师。因为从今年开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编进了高中必修教材的第七单元。许多省市的教师都需要备课,我这里谈一些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虽然是个人的,但可能会对大家开展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再次,我也得说明一下。我这个讲座,是讲《红楼梦》怎么读,其实这是有关《红楼梦》阅读涉及的一半内容。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起码有阅读的选择和策略两方面问题,前一个问题主要谈读什么,后一个问题主要谈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我已经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语文建设》2020年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也发了这篇文章,所以今天谈怎么读的问题,你们就要把上次的文章结合起来理解,才比较完整。*扩展阅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问题

二、阅读长篇小说的一般条件和策略阅读策略可从泛泛角度切入,就像小说家纳博科夫曾经说的,阅读长篇小说,应该有起码4个条件,有记性,有想象力,有文学感觉,最后,手头要有一本词典,可以随时查阅。这四点,对《红楼梦》的阅读都适用,我就借用过来开始讨论。尽管严格说起来,只能说是阅读的条件,但有时候也和具体策略有关,我下面会谈到。首先是对记忆力的要求。一般来说,读短篇小说不一定要有记性,读长篇小说倒是一定要有记性。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读外国小说,会觉得很痛苦,可能我记性不是太好,读了没几章,前面那些人基本都忘记了,所以有时候不得不拿一张夹着人名的纸片来一章一章往下读,避免把人搞混乱。我记得前不久有一位小学老师跟我说,她推荐她女儿去读一部长篇小说,女儿说里面的人物太多、关系太复杂,看到后面就乱了。这位老师就给她女儿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有点像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但是她女儿看了这张思维导图,说更不想看了,因为这比看小说还感觉混乱。我觉得这让人有点奇怪,思维导图是帮助理清思路、帮助我们思考的,但是这个思维导图倒把孩子吓跑了,是没有画好,还是思维导图这种方式本身就有点问题?这真不好说。《红楼梦》当然也有这样的问题。《红楼梦》这部长篇小说涉及的人物非常多,根据不同标准统计,有的人说400多,有的人说600,我看最多的一种统计超过1000人。我按照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它收的词条近600人。但就算600人,人物也是够多了,而且关系非常复杂,情节复杂,头绪也多。所以你要看《红楼梦》,如果没有记性的话,理解起来会有点困难。当然,作者为了让读者对人物有渐渐的适应过程,在整体构思上煞费苦心。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拜见亲人、通过葫芦僧和贾雨村讨论四大家族、通过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册子、还有刘姥姥一进贾府延伸到周瑞家的送宫花,直到秦可卿办丧事,等等构思,把贾府里的一些人和关系慢慢介绍出来。看小说要有记性,当然不仅仅指要记住人,也包括一些重要的情节,或者细节。我举个例子,俞平伯整理过一个《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底本用的是戚序本,第五十七回回目是“慧紫鹃情辞试宝玉”,但是俞平伯对照其他本子时发现,宝玉的“宝”字与其他版本不一样,庚辰本用的是赶忙的“忙”,程甲本、程乙本用的是鲁莽的“莽”。他觉得戚序本“宝玉”太平常,校对时要把“宝”字替换掉,但用哪一个字代替呢?开始觉得程本里面鲁莽的“莽”也不错,因为紫鹃骗贾宝玉说林家的人要把她接回去,贾宝玉既没有经过仔细思考,也没有去稍稍了解一下,就一下子急火攻心生病了,所以他也是太鲁莽、太莽撞了,如果这样理解,用这个字好像不错。但俞平伯斟酌下来,还是采用了庚辰本的连忙、赶忙的“忙”,为什么?因为第三十七回,探春发帖成立诗社的时候,大家都起别号,给贾宝玉起的别号是“富贵闲人”“无事忙”,这个“忙”有瞎忙乎的意思,带点讽刺意味。而且这里用“忙”,可以跟第三十七回的细节呼应起来。当然也有朋友说,记忆力好像是先天的吧?如果你把它作为一个策略的话,怎么来运用它?如果说把记忆力作为一种策略来运用,好像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甚至说这种话都有点不通。但如果要对此加以训练,要把记忆力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手段,就有策略运用的意味了。我在大学开红楼梦研究选修课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训练学生,帮助他们增强记忆,我做的工作是一种很笨也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每十回写一篇内容提要,每篇1500字,一直往下写,作为平时作业。十回内容要有1500字来概括,而且要把大致内容概括进去,还要筛选一些生动的细节,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当然,一开始学生连写内容提要都不会,有一些学生把评论当内容提要写,比如写到林黛玉进贾府以后,开始对林黛玉大加评论,他认为这也是内容提要,其实不是。所以第一步先从客观角度训练其内容提要的写作,然后开始进行细节的筛选,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在训练其对内容的记忆。当然,怎么来选细节,也见出一定的理解性选择,不完全是记忆的问题。我印象很深的是,史湘云在贾宝玉庆生会时,大家行酒令喝酒,她溜到青石板上去睡觉。有个学生写史湘云睡在青石板上,我后来问他为什么写睡在青石板上,如果让我写的话,我可能会写睡在芍药花下的青石板上。同学说,如果把周围细节全部写进去的话,1500字写不下来,所以我斟酌取舍,最后写睡在青石板上,把芍药花下省略了。我说如果我来取舍的,就写在芍药花下,这才写出与花相映衬的美人的感觉。你如果单单写史湘云睡在青石板上,我第一个感觉好像是在写武松打虎,武松喝醉酒以后就是睡在青石板上的。他说对啊,我就是要写出史湘云有那种男人一样的豪气,所以我觉得写芍药花下是不够味的,只有写睡在青石板上才对。这么一交谈,我发现他提出了跟我不同的想法。所以在写内容提要的时候,通过一种细节的取舍,隐含着读者对这个内容的基本判断。第二个问题,是想象力。读长篇小说,或者说读文学作品应该有想象力。一部小说,首先它的语言文字,它呈现的形象是间接的,它的语言文字还留下许多空白,所以你在读文字的时候要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有人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也需要形象思维,不过这种形象思维是顺着作者的形象思维展开的,作者的是形象思维,读者的就是“准形象思维”,加上一个“准”,说明他是沿着作者的思维来展开、来发挥。《红楼梦》在写的时候也留下一些空白,留下一些言外之意,这需要调动我们的想象力来理解它。我这里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第七回写周瑞家的给众姐妹送宫花,是一家一家送的,送到最后才是到林黛玉处。林黛玉正好到贾宝玉那边去,她又追到贾宝玉住的地方。到那边后,林黛玉也不接,是贾宝玉接过去的。林黛玉呢,是就着贾宝玉的手里看了一眼。这个行为本身就有看不上的意思。因为她是就着贾宝玉手上去看,根本没有很好奇、很兴奋地拿过来看。接下来她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我这样读可能有点夸张,但是我们有时候需要通过夸张朗读的方式,才能把潜在的意义传递出来。林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听了,一声不言语。宝玉便问道,“周姐姐,你作什么到那边去了?”这段对话很有意思,我们先可以简单探讨下林黛玉为什么不再谨言慎行了。因为林黛玉刚刚进贾府的时候曾经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不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但是第七回的时候,就开始不对头了,对周瑞家的送宫花,她这个话说得非常无理,实际上跟她第三回对自己的约束、那种自我设定完全是矛盾的。为什么呢?有一种原因可能是因为贾宝玉宠她了,所以凡是贾宝玉在场的地方,她说话特别刻薄,特别不让人,由此来证明她是被贾宝玉宠着的人。有人也说她是被贾宝玉宠坏的,这是一种解释。还可以说,从第四回开始薛宝钗进来了,增加了林黛玉的焦虑感。因为大家认为薛宝钗的为人要比她好,这让她很焦虑。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有意思,但我们还是回头来看,周瑞家的和林黛玉的对话。这里能够挑战我们想象力的,是周瑞家的回答:两句话都用“了”来强调,有让黛玉放心,一切都安排妥妥的意思。于是,她说话的潜台词,恰恰是跟黛玉的理解成逆向发展的。就是她以为黛玉这么问,是担心只有她有,别人都没有,她会不好意思收下来。为了让黛玉彻底放心,周瑞家才这么说。于是,等到黛玉说出她真实想法时,在周瑞家的内心,产生了戏剧性逆转,让她尴尬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有一声不吭了。这时,由贾宝玉引起新话头,才让她稍稍摆脱了心理的困扰。体会周瑞家的说话意思,就需要调动我们的想象力,不然你的理解就很不到位第三点,有文学感觉。这个有点玄虚了,文学的感觉怎么来?当然,严格说,这好像也不是策略,而是应该具备的条件。感觉这东西似乎道不清说不明。比如《红楼梦》后四十回内容,现在争议非常大。有人认为基本上是曹雪芹的原稿,在它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加工。还有一种意见,不是曹雪芹的原稿,主要是高鹗、程伟元补写的。现在还有第三种意见,既不是曹雪芹的原稿,也不是程伟元和高鹗他们补充的,而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在新出的《红楼梦》整理本的第三版里,标了“无名氏”,这个“无名氏”是指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某个人。不管争什么,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作者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这是一个焦点问题有的人从人物形象角度来分析。比如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有没有改变,有人说变了,贾宝玉本来是厌恶科举的,到了后四十回也开始写八股文,好像并没有显得很讨厌的样子。有的人分析老祖宗形象,说老祖宗也变了,前八十回看上去很疼爱林黛玉,到了后四十回对林黛玉就不太友好,好像变成不是她疼爱的亲外甥女了。分析人物形象之外,有的人分析一些情节段落。比如薛蟠在后四十回又犯事,同样吃官司,但和第四回遭遇的情况就大相径庭,这种改变好像也不符合前八十回的原则。再比如讲,大家对调包计也争议很大,有人认为薛宝钗这样一个大家闺秀,不可能认同这种方式,让她嫁给一个男的,居然是冒名顶替的,这也太屈辱了。她怎么可能接受?还有一种方法是进行语言比较。比如词频统计,前八十回习惯用哪些词,后四十回习惯用哪些词。现在由电脑统计比较方便,可以统计使用的词频,一种固定的搭配,来证明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华师大的陈大康老师曾经跟别人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根据计算机的语言统计,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是同一个人。但陈大康老师统计的结果认为不是,从而反驳了这种观点。另有一种从语言角度分析的,就找那些大家不太重视的一些虚词,或者角角落落里的不起眼的词汇,因为重要词汇可能作者比较在意,写的时候会很用心,但是很不经意的一些小词,一些修饰词,大家都在不经意中使用时,说不定能够区分出作者的用词习惯。我看有学者写一篇文章,他认为前八十回喜欢用单音节的赶忙的“忙”,频率较高,到了后四十回变成双音节“连忙”频率比较高,把这样的单音节词改成双音节,这种使用习惯的改变,可能说明两部分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所有这些,当然都是值得拿来讨论的。另外,我也可以说,后四十回也有写得不错的段落,特别是关于司棋和表弟殉情、黛玉之死、贾府被抄、袭人改嫁,宝玉与贾政雪中相逢乃至夏金桂诱惑薛蝌等段落,都是比较生动的。在家族发展趋势方面,也遵循了原作的基本思路。但最大的问题,是文学感觉不对了。总体的艺术感觉,还是赶不上前八十回的大部分描写,不仅诗意荡然,更主要的是,那种文笔曾经留下的很大想象空间,也一并消失了。虽然仍有一些学者坚持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是同一个作者,但在我看来,如果不是想说明,作者进入八十一回创作,他有了江郎才尽般的遭遇,水平发生了断崖式下滑,那么,有这类主张的人的艺术感觉实在不敢恭维。艺术感觉差的现象有时也发生在比较著名的作家身上,这是让我惊讶的。这里引一个例子来说明。第三十回写宝玉见宝钗怕热,就奚落她体丰怯热像杨贵妃。接下来交代宝钗因生气的反应,程乙本是“待要发作,又不好怎样”。而庚辰本是“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程甲本这几句文字跟庚辰本相同。结果庚辰本描写宝钗心理活动时重复使用“怎样”,被一位作家指责为“啰嗦”。他不理解的是,这种故意重复使用、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的“怎样”,这种混沌表达,才比程乙本用词的不重复即明确化的“发作”更精微,也更能激发起人们对不可捉摸的心理的一种想象。读不到这一点,不能不说这是文学感觉实在太差。我看到“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的心理描写,就想起老舍写的《茶馆》。有一段是说两个密探跑到掌柜那里要收每个月的保护费,他说你给点“意思意思”,我们就不来找你麻烦。那么掌柜就问这“意思意思”,到底是“多少意思”呢?密探说,你是个明白人,你肯定不会让这点意思弄得大家都不好意思。就这样意思来、意思去,都不肯说破到底应该给多少钱,大家都在摸对方的底,那样一种不透明的、不说穿的说法,一句来、一句去的“意思”,让我们观众看得也就非常有意思了。不如说,文学感觉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说不清楚、甚至不应该说清楚的“意思意思”。最后,查阅词典。就《红楼梦》来说,小说在雅词的运用和方言俗语的运用中,涉及的语域都比较宽广,即使是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因为用在特殊场合,产生了不寻常的意义,我们还是需要查相关的学者研究,才能得到正确解释。比如宝玉去栊翠庵喝茶,妙玉给他使用自己的茶具绿玉斗,小说用了一个“仍旧”的“仍”,我们通常理解为是不止一次,但北京大学的陈熙中老师认为这词解释为“乃”或者“就”,并用相似的例子来佐证,我觉得是有说服力的。上次曹立波老师讲座,好像也用了这个词的解释。当然,这样来理解,并不否认,宝玉和妙玉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但在确认这样关系的前提下,仍然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支持性的证据放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这是我们阅读时不容易做到的。与《红楼梦》有关的辞典,有侧重词语解释的,比如周定一、钟兆华、白维国编的《红楼梦语言词典》,还有作为百科知识解释的红楼梦研究所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以及上海红学会编的《红楼梦鉴赏辞典》。当然,这些工具书总体来看比较靠谱,但结合小说的具体语境来加以斟酌理解,这是运用工具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再举一个例子。蔷薇硝事件中,赵姨娘准备让贾环去大闹一场,她说:“有好的给你!谁叫你要去了,怎怨他们耍你!依我,拿了去照脸摔给他去,趁着这回子撞尸的撞尸去了,挺床的便挺床,吵一出子,大家别心净,也算是报仇。莫不是两个月之后,还找出这个碴儿来问你不成?”请注意,“撞尸”在相关的辞书中解释为“咒骂人瞎跑、乱撞”。问题是赵姨娘的这段话里,特别提出“两个月之后”的时间概念,那么这里“撞尸”的更确切解释,应该是指老太太、王夫人等为一位老王妃奔丧,出门去了。而不是一般泛泛骂人的话。这是我们讲到的四点,但是这四点,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读《红楼梦》策略的一个引子,因为它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谈长篇小说阅读的,还不具有针对《红楼梦》这部小说的特殊性,所以我接下来要进入到正题,《红楼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它应该有相应的特殊策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