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二中 王丽娜
摘要:笔者从家访和带班与学生接触中发现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调查了解目前班级中亲子关系问题并尝试分类,强调树立科学、恰到好处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由此如何调适和建立有助于高中生成长和发展的亲子关系。
一、 问题的提出
亲子关系是指家庭中父母和其子女所形成的一种关系,根据子女的年龄、生理、社会发展等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关系特征。它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原生家庭密不可分,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和原生家庭中成员相互间的亲子关系。
高中阶段是个体可塑性最大但同时也是危机性最大,最不稳定的年龄阶段。随着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个体的思维发展也开始逐渐步入以独立性、批判性和逻辑性为主要特征的阶段,亲子关系则趋向微妙且有重要,因为在人格初步形成的阶段,亲子关系的稳定与否亲密与否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日后的成长轨迹,如果亲子关系处理不当,这些未成年人在之后长久的成年生活中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失调、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个人情感的漠然等等。
但当下很多高中生的家庭对亲子关系并不重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70后的部分家长对“亲子关系”一次很陌生,自然就无法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体现,或者说某些家庭的家庭教育基本就是缺失的,那又何谈科学合适的亲子关系。笔者2017年暑假中途接手高二的一个班级担任班主任,利用暑假对班级的大部分家庭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愕然发现,现代亲密关系的四大危机中的“忽视需求”、“暴力沟通”等等问题频频出现在高中家庭。
二、高中家庭亲子关系调查了解及分类
1、问卷调查——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
利用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对班级31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父母管教态度的评定和对孩子问题特点的评定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类型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次数 |
0 |
0 |
3 |
8 |
7 |
10 |
5 |
2 |
0 |
0 |
比例 |
0 |
0 |
9.7% |
25.8% |
22.6% |
32.3% |
16.1% |
6.5% |
0 |
0 |
类型说明:
A.消极的拒绝型:指对子女所说的话不理,忽视、放任、不关心、不信任等;
B.积极的拒绝型:指对子女体罚、虐待、威吓、苛求、放弃养育等;
C.严格型:指对子女虽爱, 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进行监督;
D.期待型:父母把自己的野心或希望投身在子女身上,而忽视子女的天赋能力与性向,希望子女完全遵从父母的标准去做;
E.干涉型: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嘱咐;
F.不安型:对孩子具有完全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过分帮助、保护;
G.盲从型:让孩子持有一切权力,父母不管付出多大牺牲也要接受孩子的要求;
H.溺爱型: 对子女的要求主张无条件的接受,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子女的要求;
I.矛盾型:对子女的同一行为态度不一致;
J.不一致型: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
2、问题归类
基于以上31位同学及家庭的调查报告,可以将其家庭暴露出的亲子关系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①强势说一不二包办型
小磊在班级里话不多,即使说话也是唯唯诺诺的,在高二学工学农五天全封闭的活动中,也暴露其在生活方面的零自理能力,床铺不会铺,被子不会叠,内衣袜子不洗,全部塞到箱子里准备带回家,直到家访见到小磊的母亲,所有一切才真相大白。他母亲是个极度强势的女人,嗓门很大,很多我向小舜提出的了解情况的问题,还没等小磊开口,他妈妈就已经接话开始滔滔不绝地开口,甚至我有时打断他母亲的长篇大论想要小磊开口表达的时候,他妈妈也是只能保持3秒钟的沉默,之后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了解小磊成长过程中,也明显感觉到他母亲对他的掌控欲很强,“我让他往东,他绝对不敢往西”、“我让他放学一个小时内必须到家,他没有迟到过”。在她引以为傲的介绍中,我却从小磊木然的眼神中读到了孤独和悲伤,小磊的懦弱正是其母亲强势结的果。
②看似民主实则放任型
“老师,我觉得我的教育理念很先进的,我把他当大人,所有事情都是他自己做决定。”“老师,学习的事情我也不管的,你和他多聊聊吧。”在小鑫家家访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言辞。小鑫的父母对小鑫的成长似乎都不太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在他们的观念中,孩子的成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在他们看似“民主”的教育理念中我却读出了“放任”的味道。孩子成长路上一定需要领路人时刻提醒他该走的路线,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指导自己的人生成长路线,但是成长阶段父母的放任使得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任其自然发展,所以会让孩子对是非对错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孩子会经常游离于越界的边沿,这样孩子自然会没有规矩意识,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缺乏责任意识。
③过度宽容过分宠溺型
翻看小凡的朋友圈,LV的包包、Burberry的衬衫、刚开售的iPhone X、纪梵希的限量款……很难想象这是个高中生的朋友圈,没有动漫、没有游戏、没有十六七岁女孩大多会有的小心思小情绪,有的大多都是些奢侈品牌的出镜,或者旅游出行时豪华酒店的晒图。带着些许的不解和好奇,我敲开了这个同学们眼中“富二代”的家门。所谓“富二代”的家里其实并不如我想象中奢华,和普通的工薪家庭并无差异,父母也是很朴实的工薪阶层。然而一个多小时的交谈中我读到了答案。“老师,我们小时候太苦了,所以就不想再苦着她了!”“女孩要富养,这样才会有大格局、大眼界。”“就这么个女儿,就想着能满足她就满足她!” 就是这样对女儿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女儿养成了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同时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并且物质生活得到极度满足后,学习生活上就丧失了目标和动力,所以小凡终日沉溺于奢侈时尚界的新动向,而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
④ 父母角色长期缺失型
家访的时候还发现小薇和小奇的家庭结构有点特殊,她们都是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薇的父母工作在别的城市,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过两三次,和孩子的接触时间也是很短暂的,小奇更是可怜,因为父母疾病的原因,她从出生三天后就开始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基本就是爷爷奶奶抚养大的。再看这两个孩子的性格特征,正巧呈现出父母角色缺失儿童的全部特征:内向、不自信、寡言少语、不合群、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重要到不可替代,父母组成的家庭是孩子自我概念建立的基础,健康的自我概念是受孩子早期生活经验中,重要他人他的认可、评价有非常大的影响。父母角色一旦缺失,孩子很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
三、科学教育与亲子相融策略
1、父母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家教能力
巴斯卡认为文化修养高的父母通常倾向于用心理而非生理的方式对待子女。父母的文化水平明显作用于家庭关系,经过调查研究,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亲子关系相对越好。因此,父母应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在当下这个快速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和晚辈文化时代的今天,教育好孩子成了父母们的共同目标,然而再看父母们的做法却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十分低下。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根本顾不上孩子;教育孩子不断学习,但父母却不更新教育方式,只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了事;教育孩子需要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可有的父母却不用心建设、经营和谐的夫妻关系和幸福的家庭……其实父母角色的持续性决定了这一角色的学习不是暂时的,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即要随着子女的成长,其身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学习、实践。而家庭教育则是指导父母用科学的方法来提升自我的了解孩子、把握分寸、评价孩子、控制情绪、亲子沟通、指导孩子学习、保护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满足孩子们安全感、被认可、被理解、被尊重等方面的需求,最终将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独特个体。所以父母不断通过学习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是当务之急。
2、父母拓宽沟通维度,提升沟通效力
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和诸多学生及家长聊过亲子沟通的问题,发现学生和父母沟通频率降低的原因无非在于孩子们觉得父母一和自己聊天言必及学习、成绩,而高中阶段亲子关系呈现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矛盾性:一方面孩子们寻求父母的分离,即独立自治和自由,另一方面又不时寻求父母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在这种摇摆矛盾的状态中,当父母和子女聊天开口必谈学习成绩,自然会让处于“自我第二次诞生”时期的孩子们产生抗拒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就不愿开口和父母沟通,这就造成很多家长打电话给笔者“王老师,我儿子/女儿在家都不怎么跟我们说话,我们说他/她也总不听,你帮我多跟他/她沟通沟通吧!”所以在搭建高中家庭恰到好处的亲子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要拓宽沟通的维度,同时把话语权还给孩子,谈话的内容可以涉及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上的焦点新闻、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八卦、韩剧动漫,从孩子们感兴趣的点切入,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从而触发他们倾诉的欲望,当谈论的观点有异,家长也不要有认为自己是长辈,就要有家长的权威,孩子应当尊重和服从自己的武断想法和行为,即使家长的人生经验比孩子们多,对事物的看法比孩子们实际,也要试图从表示对孩子们理想化、潮流化的想法理解角度出发,给予孩子尽情表达自我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在亲子沟通中收获存在感和满足感,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开口和父母聊天沟通,这样前提下沟通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另外,也可以改变常规的在家里沟通的方式,可以尝试每周一次的家庭日、亲子聚餐或者亲子旅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沟通,有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父母调整宽严分寸,激发教育活力
“棍棒底下出孝子”和家长本位思想为主的传统家庭教育理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他们信奉从严管教子女,要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不允许子女有一点不服从,当子女出现教育偏差或者与自己期望值不匹配时,往往采用责罚打骂的极端处理方式,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极深的心理创伤,大多数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要么比较沉默内向,缺乏自信心,要么就是比较爱说谎,没有责任心,或者就是属于家里家外两个人,出门容易放飞自我,所以家长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把子女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
当然,有一部分家长乐于并善于接受新的思维新的理念,认为要抛弃传统的严厉教育,要用“爱”来灌溉当下新时代新特征的孩子,然而又没有很好地把握“爱”的度,把理智的关爱教导变成了“溺爱”、“溺教”。家长对子女的事情干预过多,间接地剥夺了孩子们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权利,天长日久,孩子不仅缺乏锻炼的机会,同时实践中容易锻造的坚强品格、统筹事务能力、应变技巧等都不可能形成,严重的还会养成懒惰成性凡事有依赖的坏毛病;家长对孩子的事情管理过细,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影响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们责任心的塑成。家长对子女予取予求,不仅会助长孩子们物质攀比的邪念,也会让孩子们对努力打造自我未来生活缺乏动力,同时让孩子丧失感恩之心。
过于严苛的教育,条框过多,会束缚孩子的性格与心理发展;但家庭教育中如果只有“夸”,没有“罚”,这样的教育肯定也是不全面,不健全的。所以家庭教育温情和赏识当然必要,但规范和惩戒同样不可缺失。所以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恰到好处的亲子关系,该宽就宽,该严则严,宽严相济。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教育孩子上表现得游刃有余,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正向效果。
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复杂的工程,这其中,需要父母讲究科学性,讲求循序渐进。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注定要失败的。而时间不可倒流,亲子体验也不会重复,所以对孩子既要给他们一些自由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也要对他们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控制和限令,维系一段恰到好处的亲子关系,助推孩子的健康成长!